书记员手记|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
——从青涩到担当,一名书记员的成长手记
在夷陵区人民法院鸦鹊岭法庭的院子里,飘扬的国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我带着对司法实践的憧憬,以书记员的身份在这里开启了我的蜕变之旅。从初次接触法庭工作的手足无措,到如今能协助法官处理案件,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触摸到了法律的温度,更让我理解了基层法治工作的真正意义。
初识至精通途:在数字法庭中破茧成蝶
初到法庭时,数字法院系统的案件录入、电子卷宗归档等闻所未闻的新事物,像一本无字天书砸向我,让我茫然无措。第一次独立立案时,在立案流程里立完案件后,竟然找不到“案子”了,我焦急不已,但是经过助理的手把手教学,让我发现其实很简单,只要牢记接下来的步骤就行;第一次独立进行庭审记录时,坐在书记员位置上忐忑不安,需要法官给我总结提炼当事人的陈述,甚至个别法律术语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;第一次结案时,每一个需要填写的地方都要问法官如何填,同一个问题甚至要问上好几遍,生怕出一点错。但正是她们的一遍遍耐心教学,让我对系统运用得更加熟练,对庭审记录更加得心应手。如今的我已经能熟练完成从立案到结案的全流程系统操作,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真正的成长,始于将每一次“不会”转化为“学会”的勇气。
理论照进现实:在案卷里寻找法学的另一种答案
课堂上的民事诉讼法告诉我“谁主张谁举证”,但现实中的当事人常带着零散收据来立案。在一次买卖合同纠纷中,原告提交的对货单竟是用草稿纸记录的。课堂上的劳动法告诉我“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,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”,但现实中的当事人拿着打印的工资条和口头承诺来维权。在一次劳务合同纠纷中,原告的证据只提供了一张工资条图片以及几笔转账记录。在这些案件里,法官会运用证据规则知识,建议其补充微信聊天记录和证人证言等,最终形成完整证据链。这种将法典条文转化为解决方案的过程,让我意识到法律人既要有“坐堂问案”的严谨,更要有“俯身听诉”的智慧。
窥探人生百态:在邻里纠纷与家长里短中读懂人间烟火
在法庭处理的案件中,最常见的便是民间借贷纠纷、买卖合同纠纷、劳务合同纠纷、离婚纠纷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。这些看似简单的“小案”,却是观察基层社会生态的窗口。一起出借信用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,原告提交了一张借条以及多份银行卡交易明细,被告辩称出借信用卡与本案借条无关;看似是一场简单的经济纠纷,实则是借条背后十年友情的裂痕。一起身体权纠纷案件,两家因收购玉米后对账出现争议,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并出现肢体冲突;这场纠纷让昔日的邻里和谐瞬间烟消云散。一起离婚纠纷案件,庭上双方细数婚后种种矛盾,生活的琐碎成了婚姻殿堂崩塌的导火索;曾经山盟海誓,曾经相约白首,终不敌生活的柴米油盐与数不清的争吵。然而,当看到法官以法为尺,以情为纬,用智慧之笔,书写调解协议,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;当看到判决尘埃落定,一方当事人传来的转账截屏,这便不仅是金钱的交付,更是对法律公正与智慧的认可。在一件件案件里,我感受到了蕴含人间的真实情感和世事冷暖,法律不仅是明辨是非的天平,更是修补裂痕、维系和谐的瑰宝。
这段经历,让我从“法律小白”,成长为能独立完成庭前准备、协助草拟法律文书的书记员。但比技能提升更珍贵的,是理解了基层法庭作为“社会矛盾减压阀”的使命。那些在与当事人沟通时的绞尽脑汁,在送达路上的颠簸,在归档时逐页校对的专注,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:法治的光辉,正是由无数法律人点滴的坚守汇聚而成。
站在法庭台阶上回望,国旗下的我已然不同。这段实习经历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淬炼,更是法治信仰的扎根。虽然有进步,但是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。古人云: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,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法律知识,积累实践经验,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;同时向身边的法官、法官助理等其他优秀人员取经。未来,我将带着这份来自基层法庭的成长答卷,在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坚定前行,让青春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绽放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