鸦鹊岭法庭:将法治力量融入“共同缔造”,努力打造人民法庭“夷陵样板”
共同缔造是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相互融合、互动的有效途径,是密切联系群众、回应群众期盼,推动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路径。
夷陵区人民法院鸦鹊岭法庭立足人民法院职能定位,着力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优势,将法治力量融入“共同缔造”实践活动,在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道路上,书写司法为民的新篇章。
传承发扬“枫桥经验” ,“共谋”纠纷解决新路径
原告王某诉被告陈某离婚纠纷一案看似简单,却是法庭干警们付出心力最多的一件案件。由于该案特殊的案情,干警们多次去往当事人家中、所在村居走访、摸排情况。被告陈某在诉前因夫妻矛盾喝下农药,瘫痪在床,并为此花去了巨额医疗费,二人的婚生女年仅两岁。事件发生后,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,原告王某带着女儿住回娘家,被告陈某在自己母亲家居住休养。
法庭接收了该案诉讼材料后,庭长王忠丹第一时间联系了双方所在村居的治调主任,一同探讨案情及处理方案,并多次联合村、镇相关人员入户走访、调研,以“人民调解+司法调解”的模式开展调解工作,通过协商、疏导、释法等方式,平和双方激动的情绪,缓和两家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。
为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、就地化解矛盾纠纷,本案在被告所在村委会巡回审理,同时还向村、镇有关单位为被告陈某争取了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支持。在法庭的不懈努力下,该案最终得以妥善解决。
案件审结后,法庭还不定期对案件进行回访。“最近身体恢复得咋样?”“有没有和女儿联系?”法庭干警只要有空,只要是去往被告陈某家所在的方向,都会绕道到其家中问问情况,将司法温暖送到群众心田。
鸦鹊岭法庭传承发扬“枫桥经验”,不断延伸司法触角,转变职能定位,加强与各单位、各部门之间的联调联动,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工作,发挥“小”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“大”作用,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。
创新矛盾调处新途径 ,“共建”矛盾联调新格局
“共同缔造”的实质,就是发动群众、组织群众,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,探索“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”的方法和机制,努力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。鸦鹊岭法庭通过诉源治理,切实化解大量矛盾纠纷,通过座谈走访、入户调研,采取“下地头、走田间”等方式,构建“人民法庭+派出所+司法所+综治中心+村居干部”共建共治机制。
原告秦某与被告陈某的相邻权纠纷通过一审、二审诉讼,申请强制执行等一系列行动后,矛盾依旧存在。今年2月,双方再次大打出手,家人纷纷受伤,公安机关因此对参加打架斗殴的人员进行了500-1000元的行政处罚罚款,并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了行政拘留处罚。今年3月,由人民法庭+派出所+司法所+综治中心+村居干部组成的调解团队,一同来到相邻权纠纷发生地查看现场,并在该村委会对双方当事人及其家人进行了法律解读、普法宣传、法治教育等一系列“套餐输出”,同时组织双方商议了切实可行的方案,力促两家达成一致调解方案。
鸦鹊岭法庭积极整合资源,以业务交叉点作为合作出发点,在邻里纠纷、健康权纠纷、离婚纠纷、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等各类纠纷中,积极开展诉前矛盾化解,第一时间主动合力介入,推动建立矛盾纠纷共同研判、联动化解、专业技能共同交流、信息沟通共享等机制,促进矛盾纠纷从“事后应对”向“前端防范”转变,更好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,这是上级法院的工作要求,也是鸦鹊岭法庭一贯的工作做法。
开展“订单式”司法服务,“共管”组织建设新模式
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。鸦鹊岭法庭通过实地走访村居企业、参加全镇治调主任联席会议等方式,精准搜集群众对司法服务的确切需要,以“法治夜校”为载体,利用“屋场会”走进村居,开展“订单式”司法服务。
辖区内的长湖村因过境道路修建,涉及约66户人家的征地拆迁工作需要解决。法庭在了解该情况后,与镇政府、村委会迅速对接,就补偿合同的签订、家庭成员对涉及补偿款的分割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,让群众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到“门清”,进而规范自身行为,监督他人作为,从前端防范矛盾纠纷的产生。
在日常工作中,鸦鹊岭法庭依法履行审判职能,支持、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化解矛盾,共同做好诉讼与诉前调解纠纷工作衔接。目前,鸦鹊岭法庭在产业园区设立了“法官工作室”,确定了创建“无讼村居”目标地,定期组织法官参与基层综治工作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
同在一方热土,共建美好家园。鸦鹊岭法庭将继续发扬共同缔造“生力军”担当,全力推动人民法庭在“三个服务”上实现更大作为,确保给辖区群众提供春天般的司法服务,着力打造人民法庭参与和服务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“夷陵样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