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记员手记|不放过任何一次解纷机会
——从我的“首调告捷”说起
2025年4月9日中午,我终于收到了刘师傅的转账截图,诉调对接团队又成功化解了一起纠纷。于我而言,则是自去年九月加入夷陵法院诉调对接团队以来的首调告捷。
缘起:矛盾初显
回溯至2024年初夏,王师傅将自己闲置的纯电车租给网约车运营刘师傅,双方签下了一纸为期一年的租车协议。两人本以为合作共赢就此开启,未来满是希望,然而,不久之后的一场意外刮擦令他们猝不及防,电车不得不送往修理厂。
三日后,取车之日来临,本就经济窘迫的刘师傅面对千余元的修理费手足无措,而王师傅又急需用车,无奈之下,只好先行垫付了1300元修理费。刘师傅怀着愧疚留下一张欠条,承诺手头宽裕之后偿还,并将车辆退还王师傅。然而,此后很长一段时间,刘师傅承诺的费用却如石沉大海,没了消息。王师傅电话一次次拨出,微信留言一段段发出,字里行间满是诚恳与急切,希望刘师傅能尽快履行承诺。然而,回应他的只有电话那头的忙音和微信界面的沉默。王师傅在失望与无奈中,走进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。
过程:耐心调解
王师傅向夷陵法院递交了诉状,在导诉员的引导下,他向夷陵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申请调解。我在阅看卷宗时,发现涉案标的额不大,若能调解成功,既能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,又能在法律的框架内,巧妙维系双方曾经的情谊,还能节约司法成本。案件分流到调解员之后,我就一直在留意这事儿。调解员多次拨打刘师傅的电话,但总是与昼伏夜出的刘师傅完美错过,案件即将被退回立案。
看到这个案件,我主动请缨,决定尝试再调解一次。4月7日,我第一时间用办公电话拨通了刘师傅的手机,但一直无人接听。我又向他发去短信,告知原告的诉求,并建议他通过调解处理纠纷,并预约中午与他通话。当天中午,电话终于接通,刘师傅语气颇为不耐烦,言辞间满是抗拒,更是直接挂断电话。可我并未气馁,继续尝试通过微信、短信与之联系,聆听他诉说工作的忙碌、生活的艰辛。待他释放完心中的怨气后,我以同理心切入,耐心介绍调解的优势,指明他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。随着交流的深入,他的态度渐渐软化,不再强硬抗拒。
终章:履行完毕
经过几番沟通,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:刘师傅在三日内给付王师傅垫付的修理费1300元,王师傅放弃其他诉求。在此后的三天中,我通过微信不时与刘师傅联系,以朋友的身份与之交流。我的真诚换来了刘师傅的理解,4月9日中午,刘师傅如约将1300元转账支付给王师傅。收到转账,王师傅愁容瞬间消散,转而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,口中连声称赞:“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!”那一刻,我深刻地体会到,我的付出是值得的!
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,不过是团队日常调解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,体现了我们“不放过任何一次调解解纷机会”的工作理念,作为立案庭诉调对接团队的书记员,我愿继续怀揣耐心、细心与诚心,以法律为笔,以温情为墨,在诉调对接工作中传递司法温度,为维护公平正义添砖加瓦,矢志不渝。